第432章 全新的篇章
从此,世界经济揭开了全新的篇章。
那个曾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美元周期——通过宽松政策让美元流向世界推高资产价格,再通过加息缩表让美元回流,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收割优质资产、引发地区金融动荡的收割循环,被彻底打破了。
强大的惯性依然让美元在国际贸易与储备中占据一席之地,但它失去了唯我独尊的王座,从规则的制定者,变成了规则下的参与者之一。
它不能再肆无忌惮地通过一轮轮的量化宽松,让全世界分担其危机成本;
也无法再任性地挥舞金融制裁的大棒,将一国排除在全球支付体系之外。
一种更加多元、更加平衡、也更具韧性的新秩序开始运转。
港币,依托于华兴集团遍布全球的实体经济网络、无可替代的技术领先地位以及背后蒸蒸日上的神州大陆,成为一种新的、可信赖的锚定选择。
它代表的不是单一的国家信用,而是一个由尖端科技、强大制造、充沛能源和庞大市场共同背书的复合信用体系。
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工厂主而言,他们出售资源与产品时,多了一个能避免美元汇率剧烈波动的结算选择,利润变得更加稳定可期。
对于欧洲的制造业巨头,他们在采购能源和原材料时,可以使用港币直接交易,减少了对单一货币的依赖,供应链安全得到了增强。
对于东南亚的普通民众,他们发现,由于本国央行外汇储备构成的优化,本国货币的稳定性提高了,进口的粮食、药品和燃油价格不再因美元的潮汐而大起大落。
对于港岛市民而言,这个新时代的到来有着更具体、更温暖的意义。
就在新秩序确立的第二天,刘光天通过全港电视直播,向港岛市民献上了一份厚礼:
"从今天起,港币将升值300%。这不是金融操作的结果,而是新秩序下它应有的价值。"
直播画面外,整个港岛先是寂静,随即爆发出阵阵欢呼。
持港币资产的市民一夜之间财富暴涨,但令人惊喜的是——
超市里的进口牛肉价格依旧,日用品货架充实如常,加油站的价格牌数字稳定。
这正是刘光天送给港岛的大礼:华兴动用其全球供应链,从东南亚运来粮油副食,从欧洲直采奢侈品,从世界各地调集民生商品。庞大的进口规模平抑了任何因币值上升可能引发的物价波动。
茶餐厅里,一位老伯看着菜单上依旧亲民的价格,笑着对伙计说:"刘生这次真是送了一份厚礼给我们啊!身家涨了,物价却没动!"
在中环写字楼里,年轻的金融从业者们发现,他们的港币薪资在国际消费中的购买力几乎翻倍,而本地的房租、餐饮却保持稳定。
华尔街依然喧嚣,但它的影响力被关进了笼子。
全球资本的流动,不再仅仅听从于美联储的号令,而是需要更加审慎地评估东方发布的产业政策与市场报告。
这是一个“后美元霸权”的时代。
刘光天站在太平山顶,他知道,他兑现了重生之初的誓言。
他折断的,不仅仅是美元收割的镰刀,更是那种“一国利益优先,他国命运皆可牺牲”的霸权逻辑。
他为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,强行注入了一份来之不易的、基于实力平衡的“公平”。
维多利亚港的海风依旧,但吹拂的已是新世界的空气。
一个不能再依靠金融霸权不劳而获的漂亮国,将不得不学会,如何真正地与他国在科技、制造和效率的赛场上进行竞争。
在底特律的旧车厂旁,领取失业救济的队伍不再能每月准时拿到足以度日的支票。
救济金发放处贴出告示,因州政府财政紧缩,补贴额度削减百分之三十,且需提供每周至少三次求职证明。
五十岁的汽车工人詹姆斯攥着缩水的支票,喃喃自语:“这日子以后怎么过?”
在加州的保障性公寓里,依靠食品券和政府住房补贴生活的单亲母亲丽莎发现,超市物价涨了三成,而福利审核突然变得严格。
社工委婉地告诉她:“联邦拨款减少了,您可能需要考虑找份工作。”
改变来得残酷而直接:
各州相继宣布削减社会福利预算,过去无需工作就能领取的各类补贴大幅缩水
通货膨胀持续攀升,依靠固定救济金的生活难以为继
“不工作也能活得不错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
曾经熙熙攘攘的失业救济局里,如今充满了焦虑与迷茫。
六十二岁的罗伯特在建筑行业干了一辈子,原本计划提前退休靠福利度日,现在却不得不重新走进职业介绍所。
“我以为能一直这样下去,”他苦笑着说,“但现在梦醒了。”
在迈阿密的海岸边,那些曾经靠着丰厚失业金在沙滩上晒太阳的年轻人不见了踪影。
他们不得不走进华兴在当地投资的物流中心、新能源工厂,接受技能培训,重新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一员。
美元霸权瓦解带来的,不仅是大国地位的坠落,更是每个普通漂亮国人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。
那个依靠一张绿纸就能让全世界为之买单,让国民可以“躺着领钱”的时代,在刘光天发起的这场金融革命中,彻底画上了句号。
刘光天放下手中的简报,嘴角泛起一丝复杂的笑意。
他望向窗外繁华的香江,心中翻涌的并非胜利的喜悦,而是一种对“公平”二字的深切感触。
凭什么神州大地的百姓终日勤勉劳作,生活仍显局促;
而大洋彼岸的某些人,却可以凭借旧秩序的特权坐享其成?
如今,这份不应有的“躺赢”被终结,在他看来,这才是世界应有的、朴素的公平。